教育部出臺政策,提出了將體育科目納入錄取計分科目,讓體育得到了真正的重視,但是這是否就意味著我們真懂體育,會充分利用好體育對孩子的教育價值了呢?不一定。除非我們能夠根除過去之于“體育”的某些偏見。
9月20日,教育部正式發布《關于進一步推進高中階段學??荚囌猩贫雀母锏闹笇б庖姟?,提出了將體育科目納入錄取計分科目等多項改革措施,學生的體育鍛煉成為了一項重要的學習內容。
而新版的《國家學生體質健康標準》也出臺,全國小學已經陸續參考這個標準進行測試。
這意味著一向處于“副科”位置的高中體育得以“徹底翻身”,同時,也讓小學階段的家長、老師們意識到體育必須從小重視。那么,教育部出臺了這樣的政策是否就意味著能夠充分發揮體育對孩子的教育價值了呢?
其實,這還遠遠不夠,它只有在我們所有人都從骨子里認為體育教育“的確”很重要,甚至某種程度上超過讀書,才能真正發揮出體育對教育的真正貢獻來。
在我們的觀念中,“讀書人”始終是高于“體育人”的,所以,一提到“體育人”,我們多是跟“頭腦簡單”“四肢發達”聯想起來。
盡管,現在我們都在大力提倡加強體育鍛煉,但是在“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讀圣賢書”的氛圍中,我們的骨子里還是認為讀書第一,體育第二,這個位置在我們的心中并未動搖。
我們大多數認為“體育”不就是鍛煉一下身體,保持健康就行了嗎?讀書才是正經事,是成為精英的必經之路,而體育不是。
我們要更新的就是這個觀念。
體育不光是鍛煉,還有體育精神,如果只是鍛煉,那就跟廣場舞沒有區別,只是活動筋骨而已,與“教育”無關。真正的體育教育是通過身體來運動來改變和提高自身的各項“品質”。
難道體育還和精神上的教育和提升有關嗎?
是的,當然是這樣。不僅有關,而且,體育課程能夠達到的提升精神品質的成果,是通過讀書和講課學習根本無法達到的。
真正懂體育的人都知道,讀書這種形式,相對于精巧和復雜的運動項目來說,實在是很容易和簡單輕松的活動。事實也明擺著,要培養出一個奧林匹克運動員,要比培養一個博士難度高很多倍。因此,用體育運動課程全面地開發人的精神潛力,就要比讀書上課有效得多。下面我們就用具體的分析和實例,來說明這個觀點。
1、體育是唯一能夠幫助孩子學習如何駕馭自己身體的課程
我們一心希望孩子成為社會精英,但是如果他羸羸弱弱,連自己身體都無法控制好,你還會認為這是一個精英的形象嗎?肯定不會吧!所以,身體羸弱的話,即使很有才華,也一定像是林妹妹一樣“多愁多病身”,性格古怪而無能!
而當孩子能夠駕馭身體的時候,他也同時駕馭了自己的思維和精神,而且獲得了寶貴的自信。因此,優秀的精英首先一定是善于駕馭自己身體的主人!
那怎樣才能學會驅使身體當自己的仆人?
光是靠讀書和上課說理,就想讓孩子駕馭自己的身體是不可能的,最多會讓孩子當時很興奮,在腦海里假裝駕馭一下,一旦動真格就忘了。這就是很多教育理論看起來很完美,但是一落到實處,往往起不到效果的原因。
只有兼具挑戰性和競爭性的體育課程才能夠完成這個任務。
美國人都有一個特點:就是超喜歡“自討苦吃”,喜歡做各種各樣的“極限運動”,沒事就去爬峭壁,或者雪山,或者橫跨沙漠,或者從飛機上往下跳,或者跑到沒人的地方“探險”,每年都會因意外而死很多人。
但是他們照樣樂此不疲,他們是真正把孟子的“至理名言”——“苦其心志,勞其筋骨”用出來的人。有一部系列影片《生存大挑戰》,就是美國人(很多還是中學生)挑戰自己身體極限,自討苦吃想出來的各種花樣。
美國的耶魯大學,是一個總共只有五六千人的小大學,但是卻有各種運動隊二十多個,而且運動水平很高,他們的學生中還有奧運會的冠軍。
很少有人知道,美國所謂的“常春藤盟校”,其實并非什么特別的稱譽,這只不過是當初這些學校共同參加的一個校際的體育運動聯誼比賽活動罷了。沒想到這個體育機會,卻成為今天“精英大學”的代名詞。
所以,可以看到在美國的各類學校里,體育項目始終是一項最重要的內容。這給我們一個很好的啟示——鍛煉身體只是體育的小用,培養精英才是體育的大用。
2、體育教會孩子成為勇于面對壓力,承擔責任和克服困難的挑戰者
“責任”和“面對困難”,也是課堂和書本都教不出來的品質。而體育課程則是一個良好的訓練手段。
成為優秀精英的一個特征,就是愿意“面對壓力”,“承擔責任”和“克服困難”。用“讀書”和“背書”的方法來教小孩子,他很快可以寫一篇作文來闡述這些品質的重要性,可以說一大堆漂亮話。但是,他在生活中可能根本做不到。
因此,讀書人古來就有“文人無行”的評價,翻譯成通俗的語言,就是文人們很多都沒有基本的為人正直的品格,認為他們很虛偽,說一套,做一套。這樣的人,根本就沒有人敢指望他們承擔什么“責任”,面對什么困難。
要培養這種素質,你用什么圣人的說教來教,都是沒有用的。而且,圣人說的越好,孩子背誦越好,可能還越虛偽。因此,“兒童經典誦讀”就可以“拯救中國文化”的觀點,實在是不敢認同:靠背誦幾本古書,就能塑造優秀的人格,就能培養一代精英?這也太容易了吧?靠聽幾節大師的課,就能成為人才?也太離譜了吧?
相反,用“體育課”來訓練這種素質,就容易得多。
無論多么會說漂亮話的孩子,面對自己在運動競爭中的失敗,都只能“接受結果”,他不太可能虛偽地把它翻譯成“另一種成功”。
所有的學生,都知道“失敗是成功之母”這句話。這句話,本來的目的,是要參與者面對失敗,面對困難。不要因情緒沮喪而失去更多的機會。
可是無論你在課堂上把這句話說多少遍,都不如讓孩子在運動中實際承受失敗來的體驗教訓更深刻。而在一次一次的挫折中,孩子們學會了不帶情緒地面對失敗,并從失敗中吸取經驗和進步,最終取得成功。
難道還有比體育更好的課程來讓孩子理解這一點嗎?
3、體育運動還是提升學習效率的重要手段
早有研究證明我們在運動時會產生多巴胺、血清素和正腎上腺素,這三種神經傳導物質都和學習有關。多巴胺是種正向的情緒物質,人要快樂,大腦中一定要有多巴胺。所以,我們看到運動完的人心情都愉快,打完球的孩子精神都亢奮,脾氣都很好,學習效率自然也就上去了。
但這其實僅僅是體育提高學習效率的一個小側面。
真正的高效需要兩個條件,第一,有充沛的精力支撐;第二,活躍、靈活的思維,避免走彎路。
而這兩個條件都可以在體育鍛煉中得以滿足。
運動保證了身體健康,精力充沛,這一點自然不必多說,更重要的是孩子越是能拿下那些復雜、有挑戰的體育項目,代表孩子大腦建立的神經網路越寬,越復雜,因此,他的思維也就越靈活。所以,你會發現身邊那些活潑好動的孩子總是“鬼機靈”,討人喜歡,原因就在這里。他們腦袋庫存的“路徑”多于常人,因此,做事不拘泥,對于同樣的問題他們總是能找出好幾種解決方案。這樣的孩子,如果愿意在學習上下功夫,你還用愁他效率不高,學習不好嗎?
所以,我們需要糾正:體育不僅僅是健康的必經之路,更是邁向精英的必經之路。你只有這樣認知了,體育新標準才能真正發揮價值,否則“體育”得再多,也有形無神。